王明春:“降本增效”的提法不妥
日期:2025-08-05 发布者: 产品中心
       

  “降本增效”,即通过“降本”实现“增效”,核心和主体性内容是“降本”。而我之所以说“降本增效”的提法不妥,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:

  我从价值性的维度把企业成本分为三类:价值性成本、半价值性成本和非价值性成本(见下图1)。这里的“价值”是指“客户价值”。价值性成本,指产品的成本,包括产品成本和创新产品的成本其中,产品成本,又包括如原材料、零部件和生产制造成本等。半价值性成本,即服务客户的成本,如实现交付、客户培训、现场和售后服务等需支出的成本。服务是完整的客户价值的一部分,但又不像产品那样直接。价值性成本和半价值性成本,都属价值性成本,即完整的客户价值与体验的成本。

  非价值性成本,指与客户价值无关的成本,包括一切不必要的花费(比如豪华接待中心、高管办公室等),以及由于组织臃肿、低效和官僚化等造成的成本——有些企业的这类成本很大,低效和官僚化是企业的“黑洞”,不仅吞噬企业的利润,还吞噬企业的未来,造成对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的“窒息”。

  成本亦是价值的构成——除“非价值性成本”之外。显然,在成本管理上,应该是降低“非价值性成本”,而不是“成本”,即应该是“该降的降、该花的花”。企业的最佳的成本结构是:价值性成本半价值性成本≫非价值性成本(0)。非价值性成本最好是0。所以,不能是笼统的提“降本”——“成本”和“非价值性成本”不是一个概念。笼统的提降本,很容易搞成全覆盖的降本运动,并造成对价值性成本的“错杀”,最后的结果也极可能是,不仅把不该降的也降了,而且该降的反而没怎么降、没降到位。

  价值性成本和半价值性成本当然也有降低的需要,商业世界中的这两类成本也一直是在下降的,但其实质应该是精益和创造,或者说,应该是通过精益化和创造以此来降低成本的方式——即图1中的(2)和(3)的方式,而不是直接的“降本”的方式去做。

  精益化,即消除浪费——不单单是纯粹的浪费和不合理支出,更主要的是通过诸如动作和作业工艺流程的优化、仓储和物流的更经济性的设计等实现的减员和成本下降,以及提高产出效率和投入产出比。如当年美国汽车企业和UAW规定的冲压模具标准更换时间是2小时,而丰田在大野耐一的努力下,将模具更换时间缩短到了10分钟以内;再比如,丰田锻造部门用了两年的时间,将准备阶段的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了9分钟;还比如,到1998年初,史蒂夫·乔布斯把产品的库存期从超过两个月缩短为一个月,并减少由于长库存周期会造成的高达5亿美元的潜在利润损失,等等。

  创造,即通过技术发展、创新和减少商业与技术决策错误造成的损失等,创造出新的更低的成本结构和商业机会。如SpaceX通过开发火箭回收技术,使火箭发射成本大幅度降低(甚至达到80%);再比如,特斯拉在使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后,车的后底板总成系统成本降低了40%,并能够提升车辆的安全性(底板遭遇碰撞时,不会有因为存在焊点、焊缝遭受冲击而导致车体被撕裂的情况出现)和驾驶舒适性(一体化压铸技术还可以轻松又有效地降低噪音和振动);还比如,2025年3月12日 ,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今日发文称特斯拉 2024 年为超 250 万人次提供远程诊断服务,远程诊断平均用时25 分钟,最快 10 分钟完成诊断,合计为到店客户节省等待时长约 25 万小时,等等。

  对于这部分成本,不是通过直接“降本”的方式能降下来的。如果非要通过直接“降本”的方式去降,那就是粗暴地硬“砍”,但会造成对客户价值和服务的伤害。“降本”与“消除浪费”和“创造出新的成本结构”等同样不是一个概念。以“降本”为主旨,有几率会使偏离问题的实质。

  这种偏离还包括,以直接消减的方式去降低这部分成本(比如裁员、消减研发费用等),还会导致发展的可能(即创造出新的价值和商业机会的可能)成为代价。2024年12月1日,Stellantis集团董事会发布声明,接受了唐唯实(Carlos Tavares)辞去集团首席执行官职务的请求。这位以“成本杀手”著称的CEO(见下图2)提前下课,原因是,他在给Stellantis 集团带来短暂的创纪录的利润后,也使得公司很快地遭遇经营上的困难。用观察人士的话说就是:极致降本让整个产业链条遭受了巨大的压力,难以持续;短期内看重落袋为安,失去了对前瞻业务的投入,错失了转型良机。

  显而易见,“非价值性成本”的减少,主要是通过组织变革,以及通过打造精简高效的组织(包括去除多余和对企业而言不该有的组织的部分)最终实现并固化的;消除浪费,是通过体系的改进与优化设计最终实现和固化的;新成本结构和商业机会,来自于创造力和企业理性的提升。所以,对企业而言,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结果是精简高效的组织、体系的改进与优化,以及创造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,而不是一时的和表面的成本的下降。

  而“降本增效”活动,则非常容易被搞成全面的降本运动(如降预算、分配降本指标、加强成本考核等),并以“降本”为目的。如果目的和重点不是组织变革,不是对系统的改进,不是创新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,则也就不会产生组织变革、改进的系统,以及创新力和认知水平的提升,运动过后,可能一切又回复原状。直接“降本”的方式,或许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费和纯粹的浪费,这些虽然也是有价值的,但其与企业的发展的相关性不强,意义不大。所以,“降本增效”活动可能的情况是:劳师动众,甚至搞的怨声载道,但却又抓不住重点和问题的实质,最终也没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收益。

  思想和行为上的错乱,往往是因为底层不清——不清楚,不清晰。有些东西,貌似正确,实则错误——或者说,似是而非;要对其进行辨析,就需要沿着某个维度将其展开。很多时候,我们都是需要通过“展开”才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和问题的症结。

  “降本增效”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;“降本增效”概念的流行,它也反映了许多人在这个事情上的认知的不足。如果说企业经营需要一些方向性的东西做指引,那么“降本增效”这个指示性标志非常容易导致误导。明确的表述会对意识产生引导和限制作用。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,“语言的边界意味着我的世界的边界。”(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),人的意识是参与人的行为的,包括对事物的理解。名义上的偏差,难免不会造成实际上的偏差。

  成本亦是价值的构成,成本是具有双重性质的东西。“降本”本身不能被作为企业的目的,如果说降本就是目的,那把成本降到零是最正确的,可那样一来企业也就终止了。有人可能会争辩说,企业在行动的时候,当然会做区分和方式上的考虑;可是,没有清晰的和正确的评判标准,很难进行相对有效的区分(尤其是在像“裁员”这类将产生复杂影响和多种效应的事情上),也很难有行为上的正确性。指示(指向和示意)要正确、要清楚、要准确,这是当然的。有些东西看似差别不大,实则指向不同的方向。

  提问题(questions)也好,提要求也罢,都有一个维度的问题(issue)。有些维度并不合适。维度不对,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必定不对。问题和要求不对,实施起来就很别扭,问题(Problems)丛生,并难免产生自我的混乱和困惑,因为会与事实正确和人们的起码的理性产生冲突。

  作者:王明春,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。20多年的管理咨询顾问生涯。理论管理学家。致力于重建企业管理学和建立关于企业管理的底层知识体系。著有《管理即企业设计》(2021年出版)、《战略性生长:该如何经营企业》(2022年出版)和《认知打底:成为一流的企业管理者》(2024年出版)。



上一篇:泉峰轿车: 前次征集资金使用情况陈述的鉴证陈述
下一篇:
水蜜桃923V